高铁掌掴事件背后的法律、情感和认知的偏差-头条

来源:极目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5-10 17:07:21

近日,一女子乘坐高铁,有小孩不断踢她椅背,女子回头制止,却惹来孩子家长恶言相向,双方发生口角,孩子家长动手打了女子一巴掌,女子也还击了一巴掌。此后,该女子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,她不愿意和解,还透露,警方对她处以200元罚款,对方则被罚500元。

很多网友质疑:“挨打不能反击?反击了还要被罚款?”对此有律师表示,从很多网友的视角来看,这位女子可能比较无辜。她是被孩子骚扰后才回头制止的,而且她一个人面对对方多人,在被打后还手也是出于自卫。这些情况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同情。但是从法律角度看,这个过程属于“互殴”,双方行为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。警方根据先动手和后动手的区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,是合乎法律规定和尺度的。也有律师认为法律无外乎天理人情,该女子以正对不正,合法合理,不应被处罚,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既不合法也不合理。

目前,该女子正在申请行政复议,这一案件尚未尘埃落定,备受公众关注。2017年1月公安部就出台过关于制止违法侵害行为的相关指导意见,但在判断和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度。客观理性地看,这个事件不仅仅涉及到谁是谁非、谁该受到怎样处罚等简单问题,还蕴含着随着时代进步而衍生的法与情的冲突,以及处在不同位置中的角色认知偏差。


(资料图)

从法治视角看,执法者的判断要基于事实和证据,要符合法律程序正义的要求。根据治安管理的既往经验,“互殴”和正当防卫的区分通常发生在刑事领域,因此一旦判定双方构成了“互殴”,双方都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。

从情感角度看,很多人对这个结果感到不满,认为不合乎人之常情。他们觉得女子是被熊孩子和家长无理侵扰和攻击的,属于自我保护。涉事女生不愿和解,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。这些情感诉求,是人对公平正义的期待。

事件背后隐藏着法律、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差异。第一,公众关心的是怎样的结果才能体现公平正义,而法律程序则要考虑怎样的机制才能实现公平正义。简而言之,法律看重取证过程和法律条文,公众则更关注判决结果。第二,随着法治意识的提高,人们越来越珍视自身权利,重视法律公平性。实现这二者的平衡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答案,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、调整、完善的过程。我们既不能完全无视法律的程序正义,也不能忽略公众的情感,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。

首先,要看到法治所遵循的内在逻辑有两个层面。一方面,法律是由公众授权制定和执行的,是以实现社会善治为目的的,道德和良知是法律的价值前提,它要维护公众认可和接受的公平正义。不能维护价值前提的法律是违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——即恶法非法。因此,法律要尊重老百姓的意见,倾听道德和良知的诉求,司法要保持对舆论批评和监督的敏感性,不断与时俱进。道德和良知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复杂现象,同样法律也要随着社会道德认知的变化而改变,不能墨守成规。只有这样才能化解道德与法律在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。另一方面,要看到法律的特殊性,法律是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——依据的是证据和法条。而公众习惯从结果看问题,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忽略法律判断原理和执行原则。时代发展和变革必然充满了挑战和风险,也会给法律带来冲击,比如在涉及新兴科技、生态环境、社会安全、媒体舆论等新问题上。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,法律也需要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和一致性。因此,法律机制要在坚持本身的特殊性,保持独立的判断,维护整体机制的公平正义基础上,考虑如何充分利用证据和法条更大程度地维护公平正义的结果。

其次,依靠法治实现社会善治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,不能仅仅由舆论来决定。比如印度曾经出现过为了捕蛇赏金而大量饲养眼镜蛇的现象,结果反而导致眼镜蛇数量激增,这一现象也被称为“眼镜蛇陷阱”。因此,公众诉求不能不听,也不能照单全收,而是应该从程序正义和落实结果通盘考虑,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在程序和结果上公平正义的统一,以及法理和情理的统一,进而避免“眼镜蛇陷阱”。

总的来说,公平正义从理念到落实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,要在法律与情感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、合理的、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平衡点,这是法律不断追求正义、进步发展的重要一环。

(来源:潮新闻)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水果硬糖电影主要讲什么_水果硬糖电影内容
<< 上一篇
最后一页
下一篇 >>

X 关闭

  • 太阳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