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茅台(16):为何茅台镇的小酒厂酿不出茅台酒? 全球关注

来源:雪球网    时间:2023-04-19 18:09:09

都说贵州茅台是A股商业模式最简单的公司。


(资料图)

不过,想要了解它,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有几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人是否理解茅台的试金石,其中之一就是“为何茅台镇的小酒厂酿不出茅台酒”。

这是理解茅台“产品护城河”的重要问题。

这个问题涉及信息之广,可说覆盖了我对茅台相关资料的整个阅读过程,也是我最后才搞明白的几个问题之一。

我见到有人聊过这个话题,但多数是只懂一点皮毛。甚至有茅台酒的代理商,却也说不到点子上。

还见过有人自称咨询过茅台镇当地酒厂的人,却也没说到核心。我猜酒厂的人当然是内行,应该知道真正缘由,也一定知道细讲起来太费时间,没爱多说吧。

如若详述起来,几万字可能都不够。今天就尽可能全面,又简洁地聊一下。(本来不想写长篇,写着写着发现字少了说不透,又不愿分成几篇,索性就成一篇吧)

直至目前,我从没见有人把这个问题聊透,希望我能首开一次先河(可能有点自大了)。

最容易被想到的原因就是,小酒厂没有年代久远的老酒作为调味酒。

的确!茅台酒厂从1956年就建立了陈贮制度,至今拥有数量巨大的基酒,商业价值可用海量来形容。

任何一瓶茅台酒出厂前,都需要用新酒和老酒进行勾兑。消费者拿到的新出厂茅台酒中,包含的实际上不止五年时光,其中都有陈年基酒的岁月痕迹。

不过,也不必太过神化这一点。

酒并不是越老就越好喝,《口述茅台酒》资料中记载,40年以上的茅台酒像蜂蜜一样黏(老式包装密封不好),不兑新酒根本喝不了。

50年、80年的茅台中老酒比例可能高一点,但新出厂的茅台酒中老酒想必很少。

所以,老酒只是给新酒锦上添花,虽然很重要,但不是非有不可。

既然老酒很重要,那么小酒厂一狠心,从现在开始库存老酒,20年之后是不是就能生产茅台酒了呢?

答案是:不能!

就算有了老酒,一般人也调不出那个品质。

需先说明的是,茅台酒每年每批次的味道都不同。这是固态发酵大曲酒的特点,甚至每个窖坑的味道都不同,也不可能相同。

所以,勾兑师进行勾兑的目标是“品质达标”,而不可能一模一样

至于品质是否达标,完全是勾兑师的主观感受。因此,勾兑师这个工种非常需要天赋和经验。

在茅台酒厂数万员工中,深谙勾兑工艺的大师只有14人,且以70后为主。

培养一名勾兑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每年茅台都会在各个部门选拔勾兑人才,需要感官尤其灵敏的人,还要具备三级品酒师以上的资格(这个资格其实不难)。

从一名新人锻炼到能够勾兑茅台酒,至少需要9年。

更关键的是,茅台都是“老带新”、“师徒关系”,很多绝招都是口口相传,外人不得而知。

比如一些公开的技巧:酸+苦=醇陈;酸+涩=喷香、醇厚;“麻”感=醇厚、浓香……

不公开的技巧,多了去了。

更主要,舌头是需要时间和阅历培养的。小酒厂的勾兑师,也没钱成天喝茅台,舌头培养不出来。就算某一年遇到几窖池的好基酒已经很不容易,却也难以调出“真茅台”。

那么,一旦小酒厂耗费巨资从茅台挖来几名勾兑师,能不能产出茅台酒呢?

答案是:不能!

因为,小酒厂存再久的老酒,也不是那个味儿。

七次取酒、八次发酵、九次蒸煮是茅台酒工艺的显著特点,比其它种类白酒更繁琐。

当然,工艺繁琐、复杂不代表就更好,咱不能为了夸茅台就贬低别的酒。

不过,正因为它繁琐,对生产者“手法”的要求就格外严格,对稳定品质的把控就格外困难,对工艺和环节的管理就格外苛刻

咱就拿蒸馏时“上甑”环节来举个例子。口诀是“松、轻、准、薄、匀、平”,说起来容易,要做好很难。

网上看到一些视频里,酿酒工人铲起酒醅,看都不看就往甑锅里撒,一看就是外行,或者不认真。

提一个细节。我们吃火锅时,因为锅边比较热,一般都是锅边的水先冒泡(沸腾)。蒸馏白酒时也是如此,酒气总是先从甑边开始窜出。如果不管,甑边的酒醅就会先蒸馏完毕,而中心的还没有结束。

甑边的已经是酒尾,而中间的还是酒头,味道和口感被破坏。为了避免这个现象,酒醅上甑时,必须保证边缘厚中间薄。

蒸馏的整个过程中,热气不一定从哪里抢先冒出,所以抛撒酒醅时需要眼睛时刻观察,哪里冒泡了就往哪里撒。

在茅台,一名技术含量不算高深,体力工种之一的“上甑操作员”也需要师傅手把手带几年,才能独立上岗。

不仅培养周期长,这么累的活,还需要细致有耐心,给人家多少钱,人家才愿意给你奉献这份耐心呢?试问,这样的人工成本,哪个小酒厂承担的起?

上甑只是白酒生产过程中微小的一个环节,但操作的差距,也能造成结果的差异。推而广之,其它几十个环节叠加起来,最后出酒的品质差距会有多大?

特别是酱香酒的环节格外繁杂,每次取酒、发酵、投料、蒸煮……小酒厂与茅台都有差距,累加起来,结果就是指数级的差别

如此一来,小酒厂保留的老酒,基础品质就远不如茅台,放得越久,老酒的差距反而越大

更何况,茅台酒厂还在不断研发提高酿酒品质的方法和技术。网上查到的数据(不是最新的),贵州茅台共有专利393项,其中主要是外观设计221项,占比达56%以上(这部分没啥用)。发明公布74项(正在审核的专利),实用新型53项(这个才是有用的),发明授权有45项(授权给别人用)。

小酒厂哪有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去持续研发那么多专利发明呢?

咱就较个真儿,万一小酒厂真就把人员、设备、老酒都备齐了,能酿出茅台酒吗?

答案还是:不能!

其实,答案我已经透露一部分了,那就是巨大的成本,他们绝对承担不起。

关注茅台时间长的投资者一定知道,茅台每年产量会有波动,偶尔还来一次大的。

其实酒池数量都是固定的,按理说产酒量也应该差不多,为啥会有那么大的波动呢?

答案就是,茅台每年都会扔掉大量不合格的基酒,可能扔给系列酒了。

小酒厂哪舍得扔掉呢?反正勾兑完一般人都喝不出来,能混就混。

有人调侃说茅台不是卖酒的,是卖酒瓶的。其实这话应该用在许多小酒厂身上。

关注白酒行业久了,自然知道一些行业内幕消息。多数小酒厂的酒,区别只在酒瓶。瓶里的酒体都是一样的,但价格相差十几倍。

这样的市场环境,其实也是消费者反向培养的结果。试问哪个人买酒时,不看酒瓶猜酒质呢?哪个人不看品牌出价格呢?酒的味道再好,没有知名品牌,能卖上好价格吗?

看文章的朋友,想必都是做投资的,一定知道股价几年不涨有多难受。酒厂老板不也是如此嘛!坚持做好酒,坚持做出茅台酒,给员工发高工资,高薪挖来人才,花大价钱投入设备,苦口婆心给员工普及企业理念,让员工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好,结果一定是暂时赚不到钱。试问,这样反人性的埋头苦干,能坚持多少年呢?

因此,小酒厂们哪个不兑点食用酒精、调味剂、酒花剂进去。看着同行这样搞赚大钱,时间久了哪个不眼红?能坚持制作“纯谷物固态发酵大曲酒”的已属难得,更别提一定要追求茅台品质的酱酒了。太难,难于登天!

不过,咱也别把话说得太绝对。

了解茅台生产工艺的朋友一定知道,茅台在3、4、5轮蒸出的“大回酒”品质最好。如果小酒厂不惜血本,多用大回酒,能不能造出茅台品质的酒呢?

咱不能昧着良心说一定不能,但产量必然极少,而且产量不稳定。今年有,明年可能没有,最终还是要回到成本问题上来。

好不容易生产的那点茅台品质的好酒,因为没有茅台品牌背书,也卖不上好价钱。

所以,借着酱香热,以次充好,能骗一个是一个,才是小酒厂的普遍生存之道

其实,小酒厂的所作所为也不能全怪在他们身上。如果不那样做,他们可能无法生存。

有句老话叫“酒深不怕巷子深”,那是信息不发达时代的规律,放在当前的白酒行业有点不合时宜。

不过,我还是愿意相信,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!

虽然小酒厂生产不了茅台品质的酱酒,但其中必然也不乏有志之士,坚持货真价实,不屑于歪门邪道。老祖宗的那点风骨,在茅台酒厂之外,一定也还在悄悄地传承着。

咱们只能默默祝福,希望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。

如果小酱酒厂们不拿低质酒欺骗消费者,慢慢的酱香酒更受市场欢迎,茅台也受益。

到这,这个问题基本说清楚了。小酒厂与大酒厂之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,如天堑一般,根本无法相比。

偏偏人的味觉即灵敏又微妙,口味是个差异化极大的东西,既受舌头影响也受心理影响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。

白酒行业竞争中,口味是一方面,品牌是另一个重要因素,两者互为支撑。

茅台除了品质好,宣传也到位,品牌更是深入人心,当之无愧三强合一的顶级企业。

目前来看,小酒厂总体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朝着低成本演化,不排除其中个别仍在坚持用心做好酒,但能坚持多久我比较悲观,特别是在当前白酒消费市场总体萎缩的前提下。

所以我才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过,目测茅台酒的酒质优势、产品优势,起码还能保持50年(说50年是开玩笑,有夸张情绪在里面)。

茅台酒的产品护城河,即宽又深。

最后我想说,贵州茅台的商业模式的确够简单,却也需要大量的阅读、长年的积累。

了解一家企业,不容易。

我记得段永平曾说过类似的话:看懂任何一家企业,不比读一个本科容易。

对此,我深以为然!

$贵州茅台(SH600519)$

<< 上一篇
下一篇 >>

X 关闭

  • 太阳能